校园新闻

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我校师生热切关注全国两会

发布日期:2024-03-08点击数:

3月4日至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开幕。我校干部师生积极收听收看全国两会盛况,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学习,畅谈感想体会。

党委书记、校长 张立杰:李强总理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为我们做好今年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报告中指出:“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我们将紧密对接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和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高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瞄准农业科技“卡脖子”技术,围绕粮食安全、种业振兴、大食物观、设施农业等领域,加强有组织科研,努力拿出更多科技成果,为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贡献农大智慧;大力弘扬“李保国精神”“太行山精神”,坚定走好新时代“太行山道路”,持续深化政产学研用合作,着力打造乡村振兴样板,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发展规划处处长 张庆松:我们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生命线,以强农兴农为己任,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面向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在种业振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盐碱地综合利用等方面下功夫,服务乡村全面振兴。

教务处处长 王芳: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优化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要主动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使命。我们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契机,以服务河北省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业强省建设为己任,精准对接产业需求,设置和优化学科专业群,布局具有跨界、前沿、未来特征的专业,推动传统学科专业迭代升级,及时更新教育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的匹配度,大力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通过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精准对接、有效配置和相互促进,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科学技术研究院负责人 甄文超:政府工作报告高屋建瓴、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作为高等农业院校教师,要深刻领会“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意义,强化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担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农业科技工作者提出的“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先进技术传授给农民,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的殷切要求,潜心科学研究,倾心社会服务,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多更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祝大勇: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夯实国家富强之基,政府工作报告这样强调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要在课堂上讲好2023年我们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取得的不平凡成就,讲好2024年作为新中国成立75周年和“十四五”规划进程关键一年的重大意义和奋斗目标,同时做好研究阐释和政策宣讲工作,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李亚青: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这令我深感振奋。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深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小学、中学、大学循序渐进地开设思政课、上好思政课,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承数字思政、精准思政、协同思政,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研究生 殷梦瑶: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回首我国一路走来的奋斗足迹,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宗旨与初心,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借助全国各条战线、各行各业的数千名委员之口,为人民的心声、群众的期盼发声。前进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中国共产党用坚实行动为中国人民谱写幸福篇章,作为当代青年,更应该脚踏实地,不畏艰难,早立志,立大志,立长志,在实现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的路途上,挥洒热血、奋进拼搏!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022级研究生 李响: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振奋人心,作为一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我深知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是我们新一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我必将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扬我校“李保国精神”“太行山精神”,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勤勉务实做事,练就兴农本领,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青春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展现青春风采!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研究生 王玥: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文化工作的论述和部署,使我感到振奋,作为新时代青年,应该努力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运用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做到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编辑:宣传部